数学“跨界”碳交易!对话哈工大端木昊随

2025年4月 转载:哈尔滨工业大学

发布时间:2025-04-11浏览次数:46

近日

哈工大数学研究院教授端木昊随

与数学研究院长期访问学者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罗伯特·安德森(Robert Anderson)

论文《配额交易和碳税与阿罗-德布鲁理论的结合》

(Cap-and-trade and Carbon Tax 

Meet Arrow Debreu)

正式作为当期首篇(Lead Article)

发表于经济学国际五大顶级期刊之一

《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a)

这一研究通过一般均衡理论论证了

碳排放配额交易相比碳税的显著优势

提供了严谨的数理经济学理论模型

今天,与我们一起对话端木昊随教授

走近哈工大数学研究院高水平基础研究

研究成果发表



数学是很自由的学科

满足跨学科交叉探索的好奇心


数学,有什么魅力?

点击视频↓↓↓对话端木昊随

碳税与配额交易
是两种最常用的碳排放政策
究竟哪一种更加科学合理?
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耶鲁大学教授威廉·诺德豪斯发展了
全球经济和气候相互作用的定量模型
计算出最优均衡兼容的税率
“但这一模型假定政策制定者拥有
市场参与者和生产者的完全信息
在现实中很难实现
且同一税率或同一
配额也可能支持多个不同均衡
端木昊随与罗伯特·安德森
通过一般均衡理论
构建了配额均衡模型和碳税均衡模型
“在配额均衡模型中,我们证明了
政策制定者不需要
了解市场参与者的偏好
或企业的生产技术信息
只需要设定碳排放配额
市场就可以通过自身力量
达到符合预期减排目标的均衡
未来我们将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
围绕实际经济问题开展进一步的政策分析”

端木昊随进行研究


将严谨的一般均衡理论应用到
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环境政策的研究中
端木昊随的研究为理解减排政策
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
“我对社会学比较感兴趣
阅读了很多数理经济学的文献
最初只是做一些纯理论研究
慢慢发现这个框架模型
可以解释很多环境领域的政策”
在端木昊随看来
数学是一门非常“自由”的学科
“思想实验”不限制研究方式
能够与多学科交叉融合
“学数学的人往往是好奇心很强的人
对其他学科也有很强的探索欲
数学是自然科学甚至很多社会科学的基础
也是一个进行跨学科探索很好的工具
让你能在交叉学科研究中
收获新的视野和观念”
端木昊随说


有志科研的年轻人第一份工作

把对自己的学术有利性放在第一位


做研究的年轻人,第一份工作怎么选?

点击视频↓↓↓对话端木昊随


一台电脑、纸笔演算
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启“头脑风暴”
这也是端木昊随与导师
罗伯特·安德森的研究日常
2021年,端木昊随结束了
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后工作
回国后,选择来到哈工大数学研究院
开启职业生涯新篇章
这也是他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
“我记得在数学家陈省身的传记里
读到过一句话
年轻学者的第一份工作应该怎么选择
陈省身建议有志于为学术事业
作出独特贡献的年轻人
把对自己学术的有利性放在第一位
所以我选择来到哈工大数学研究院”
端木昊随邀请罗伯特·安德森
来到哈工大进行短期交流
2024年,以合作研究为契机
罗伯特·安德森以访问学者的方式
来到哈工大数学研究院

端木昊随进行研究


“在访问的三个月里
我们每天都在推进这项研究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的顶级期刊
每年仅刊发约60篇文章
一篇文章从设想到发表的周期
往往要四五年时间
我们的成果经过2年多的时间就顺利发表
很高兴我和导师
都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贡献”
端木昊随说
数学和理论经济学作为纯理论
研究归根结底依靠的还是人
“我觉得一个研究院能够给我们最好的支持
就是一种软性的支持
 比如说自由探索的空间
比如说和谐向上的氛围
比如说国际交流的机会
比如说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
长周期考核
真正鼓励你去做一些突破性的研究”
国际化的研究环境
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
端木昊随等有志数学基础研究的年轻人
在这里找到了自己
理想中的科研“桃花源”


先做强自己

全世界的人才自然而来


搞数学研究的日常是……

点击视频↓↓↓对话端木昊随


在哈工大数学研究院

有一组数据尤为亮眼

获批国家级青年人才12人

近6年申报国家级人才项目

获批率高达90%

国家级人才占比超过50%

教师平均年龄仅36岁……

很多像端木昊随一样的科研工作者

在这里以数学为基础

在一次次跨学科、跨领域的实践中

碰撞出基础研究的创新火花


端木昊随与导师罗伯特·安德森在哈尔滨合影


“我们最近每年都在引进优秀人才

从来没停过”

数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熊枭介绍

他将数学研究院的管理方式

比作一种“散养”模式

科研人员可以自由选题开展研究

研究院提供自由的国际交流的机会

并最大限度地减轻

科研工作者的非科研负担

“最重要的还是要先做强自己

当我们有了合理的机制

有了国际前沿的成果

吸引人才自然是一个互利互惠的过程”

熊枭说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优秀人才

汇聚在哈工大这片创新探索的土地

期待未来

更多高水平基础研究成果

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

数学“跨界”碳交易!对话哈工大端木昊随


Copyright (C)2023 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研究院版权所有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电话:86413107      邮箱:IASM@hit.edu.cn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技术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